性.灵――虞山派和当代诗
——常熟“三月三”诗会发言提纲
李成恩
“虞山派”包括“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印派”、“虞山琴派”、“虞山派藏书楼”、“虞山派红木雕刻”、“虞山派微雕”和“虞山书法派”等等。一首《“虞山派”歌》曰:“虞山藏书读书乐,铁琴铜剑第一楼;虞山画派王翬创,画祖还有黄公望;虞山琴派严天池,古琴艺术传万世;虞山印派林鹤田,篆刻刀法气宇轩;虞山诗派钱牧斋,绛云书楼胸中载;虞山书法不成派,草圣张旭醉唐代”。
【虞山诗派】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钱谦益 (1582~1664)官至南明礼部尚书,被推为东南诗坛祭酒。因政治上屡经沉浮,故早期诗歌中流露忧国忧民的思想,晚年所作则多亡国之臣怀念故朝之音。由于体裁独特,内容充实,一扫明末盲目摹古空虚诗风,开创了清初诗坛清朗活跃的新局面。著有《列朝诗集》、《初学集》、《有学集》等。冯班(1602~1671)与兄冯舒并称"二冯先生",自《诗经》以下逐一考订渊源,功力深厚,为中国诗歌史上的著名诗论家,著有《定远集》。瞿式耜所作《浩气吟》,气贯长虹,可与文天祥《正气歌》相比美。钱曾(1629~1710)著《交芦集》、《判春集》。钱陆灿 (1612~1698)是继钱谦益之后的虞山诗派第二盟主,著有《调运斋诗文随刻》等。吴历(1632~1718)著《三巴集》。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诗学理论的,但对一个历史上的地域艺术艺术流派与诗歌流派还是充满了言说的兴趣。
首先我要说,“虞山派”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艺术流派,在明清,主要是清初年间,在江南,在常熟这样一个地方,居然文人雅集,诗、书、画、琴、印、雕刻,这些艺术门类如此集中而丰盈,令后辈惊诧不已。
江南文人这一群体,在历史上格外扎眼,他们吟诗作画,弹琴写字,出没于官府与民间村落,自得其乐,好不热闹,不管他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多少让后人称道的成果,但他们的人生是诗意的,是江南的。
要谈“虞山派”,就不得不把“虞山诗派”的创始人钱谦益拎出来分析,他是江南文人的代表人物,如果要作一个小小的比较,我看其声誉与当下的柏桦、潘维、陈东东他们可能差不多吧。
但钱谦益这个人也是江南文人集团在明末清初时期失落群体的代表。据陈寅恪所言,崇祯十三年,钱谦益和柳如是初次相识,就一见如故,而那个时候的钱谦益官场失意,已是59岁了,早已过陈寅恪所说的“中岁”,而柳如是此时仅24岁。
江南文化发展至明末清初,与北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差异,陈寅恪在他晚年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柳如是别传》中把江南文化与文人、歌妓的命运放在一起来分析。钱谦益如果离开了他所生活的江南,其性格命运很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他们的灵性之美、闲适生活、自由心灵与浪漫情怀,在如今的全球化经济危机与文化焦虑之中,让我们无不向往。
我们现在不必一味盯着前辈们的风流韵事来嚼舌头,但是从钱谦益与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改朝换代之际的中国文人,是如何对有关文化与道德的基本命运做出抉择的。在清政府面前,江南文人普遍采取的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度。
以上是我对“虞山诗派”的代表人物钱谦益的一些看法。至于“虞山诗派”与当代诗的关系,我看没有什么必然,但似乎又是气息相通的。
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没有继承古诗的传统,失去了文化的传承,胡适的浅显直白,李金发、戴望舒的西方象征主义,而闻一多提出新诗要格律化,要有规则,这些眼花缭乱的历史无不让人困盹。
当代诗何处去?似乎每一次活动都要讨论,现在我们处在虞山诗派的发源地江南文化名城常熟来谈论当代诗,显得格外有趣。江南的灵性之美与深厚的文化传承,令人有仿若隔世之感。
现在我们在常熟,才会想起钱谦益,想起江南诗歌的灵性之美,但离开常熟,我们大多时候可能不会想到明末清初的虞山诗派,毕竟他们逝去的太久。
那么,我们的当代诗,是否要反思我们自五四以来所逝去的传统?我们的新诗到底要传承什么样的传统?
前两天在南京参加柔刚诗歌奖颁奖会与中国诗歌排行榜的活动,诗人们给出的讨论主题是:“新诗是一场失败吗?――中国新诗的基本经验”。我看“失败感”总是存在的,而经验谁也总结不出真正的经验,倒是伪劣的经验比比皆是,冒似经验,实质是站不稳脚的,要不了几年就烟消云散。
我们处在一个怀疑与重建的时代,这是时代的命运,谁也无法超越。
当代诗歌的命运与“虞山诗派”的主要创始人钱谦益的命运颇有相似之处。新诗90年来,其生存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新诗的命运与境地正如钱谦益临终前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老眼模糊不耐看,
繙经尽日坐蒲团。
东君已漏春消息,
犹觉摊书十指寒。
钱谦益晚年已经遁入空门,但还发出“摊书十指寒”的红尘感慨。当代诗的生存境地无不如此虚幻与艰难,不得不令人忧虑。90年的时光都过去了,中国诗歌的现代性进程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命运,我看只能等下一个90年来评说了。
(注:农历三月三,大地回春,汉代以来,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纷纷到水边饮宴,去郊外踏青。1633年(癸酉)春,“三月三诗会”首次出现在苏州虎丘。诗人雅集于民间,在中国南北各地造成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当代诗人的“三月三”诗会始于2005年,自此每年一届,诗歌盛会重现。新诗延续传统,回到民间,寄托了当代诗人对悠远的诗歌精神的探寻。2009年度“三月三”诗会在常熟召开。)